哀牢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老师,我女儿还小,你不要教她乱七八糟的
TUhjnbcbe - 2025/4/10 3:1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 http://www.znlvye.com/

拾遗物语

你嫌性教育太早,坏人可不嫌你孩子太小。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ID:shiyi)

作者:拾遗

1

前些天,有件事上了热搜第一。

什么事情呢?就是某校三年级某班,班里有个老师怀孕了,有学生在问这个老师的情况,班主任就借机做了一次性教育:

●普及了一下怀孕方面的知识

●以及男生和女生的一些区别

没想到有家长不乐意了,不仅在群里质问老师,还要去向校长告状,“我女儿才9岁是能听这些事情的年纪吗?”

2

就在这前一天,另一条新闻也上了热搜:“三年超4万人涉嫌性侵未成年人。”这还只是曝光出来的数据,未曾曝光的其实要多得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说:“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隐案比例达到1:7。也就是说,一起性侵儿童案件曝光的背后,另外7起案件已经发生。”

把这两条热搜放在一起,就特别具有讽刺意味:

“你嫌性教育太早,坏人可不嫌你孩子太小。”

3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性教育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文利说:

“性教育是中国最落后的教育。目前中国的性教育,就是一个‘四无’状态:无系统课程,无正规教材,无专业老师,无效果监测。在最近这二十年里,性教育几乎没有任何进步。”

为什么没有进步呢?

都是家长们闹的。

其实中国是出过性教育教材的,北师大就编写过《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在上海、杭州一些学校推广过,结果因为教材里有生殖器图片,有“阴茎”这样一些字眼,就被很多家长举报了,“怎么能让孩子看这些东西呢?”

学校只好收回这些教材。

▲被下架的教材

中国其实也是有过专业老师的,比如知名性教育专家方刚,就为山东名教师做过专业培训,结果培训被家长举报了:

“这完全就是性教唆。”

有的家长甚至提着粪便,要去培训点泼方刚的粪,

“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

中国的性教育为什么搞不起来?

就是这样的事件太多,弄得学校都不敢搞了。

这个世界本来有性教育,举报的家长多了,自然就成了少儿不宜。

4

这些家长为何会反对性教育呢?

源于四大误区。

误区1:觉得性肮脏,上不了台面。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性是肮脏的,只能暗里做,不能拿到台面上说。

法学博士何馨讲过一件事:“远房姑妈领着闺女来到我家,见到我,就指着她闺女大骂:这个该死的玩意在外面被别人搞了。还非说是自己自愿的,不想让别人赔钱。馨啊,你要帮你妹讨回公道。”何馨就问了一下表妹,表妹说:“的确是我自愿的。”于是何馨就说了一句:“以后做这些事要记得戴套,怀孕做人流对身体伤害很大。”姑妈一听,拉起闺女就走,出门时,冲着何馨大骂:“不要脸。”

你看,正正经经谈性却成了“肮脏”。

误区2:性教育越早,发生性行为越早。

“孩子小,还是不谈性为好。书上这样露骨的描述,会不会引起小孩的好奇心,从而催发孩子性早熟。性教育结果变成了性教唆。”

其实这样的担心完全没必要,欧美国家的性教育早已证明,越是性教育成熟的国家,青少年首次性交的平均年龄越大。

误区3:用不着教,可以无师自通。

“性知识哪里用得着教啊,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懂。”

误区4:性教育就是性行为教育。

“我担心孩子过早知道什么是性行为。”很多家长以为性教育就是性行为教育,其实,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教育、性侵害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性卫生教育、性审美教育。

只有全面了解了这些性知识,才能建立正确的性认知和性审美。

在性教育上,柴静有句话说得好:

“我们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羞于谈性,不敢谈性,不许谈性。

5

而性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三大“性灾难”。

第一种灾难:被性侵。

且不说往年,光是今年,儿童被性侵事件就不知上多少次热搜了。

家长不教,老师不教,只好由“坏人”来教了。

第二种灾难:性犯罪。

家长不教、学校不教,孩子们只好向小说、黄片取经。

年《中国性教育现状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是:

色情光盘、网络图文和影视作品。这些东东确实让孩子知道了不少性知识,但同时也导致了两个坏结果。

一是会产生“性困扰”,

讲一件我大学时发生的真事:学校有一男生,看完黄片后,以为正常男人最起码也能坚持半小时,后来他交了女朋友,几分钟就完事了:“我特么太弱了,太性无能了。”于是他用刀割断了生殖器。

二是会引发“性犯罪”,

资料显示:性罪错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的58.5%;83%的未成年犯罪者常看暴力色情制品。

第三种灾难:性无知。

中国性学会前理事长徐天明讲过一件事:有一对博士夫妇,结婚多年没孩子。医院看不孕不育。医生问:你们多久啪啪一次?男的说:什么是啪啪?医生立马进行现场科普。

女的听了,赶紧捂耳:“怎么能干这么龌龊的事呢?”

医生说:“不啪啪,就不能生孩子啊。”

男的说:“难道我们接吻还不能受孕吗?”

一句话,把医生都逗乐了。

你知道青少年有多无知吗?

“中国性科学”前几年做过一次调查:

●76.1%的初中生不知道“人流”的危害性

●67.3%的初中生和45.5%的高中生对避孕一无所知

●64.6%的初中生和48.2%的高中生不知如何防性侵

我国每年堕胎数约万例,其中不满18岁的超过万。

所以,我万分佩服一些家长:现在满大街都是人流广告了,他们却还嫌性教育尺度太大。

6

妇科医生李琳在知乎留言说:“最近接诊了一个小姑娘,00后,14岁,双胎妊娠,孕周14+了,要求堕胎。”这个女孩经常感到肚子痛,她以为是肚子里生了蛔虫,医院开打虫药,没想到一检查,竟然是怀了孕。

妈妈抓着她头发,使劲抽她耳光:“你才14岁啊,真是不知羞耻。”

到妇幼保健院堕胎的未成年少女很多,“大部分父母都责骂她们不知羞耻,很少有父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

徐天明有句话说得好:“最需要接受性教育的其实是中国父母。性教育不是从孩子的身体器官开始的,而是从中国父母的脑子开始的。如果中国父母的脑子不解放,孩子的性教育就永远搞不起来。”

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就开始实行性教育了,而我们这里的孩子9岁了,被老师普及一下怀孕居然还闹起来了,我真的想对这样的家长说一句:

“别拿无知当纯洁了,性教育不可耻,不让性教育才可耻。”

7

另外,我还想说一件事,就是我一直觉得:

中国父母最大的坏毛病,就是喜欢过度保护孩子。

觉得这样不能对孩子说,觉得那样不能跟孩子说,总以为捂住孩子的眼睛和耳朵,他们的世界就像童话般美好了。

这样的过度保护弊端太大了,就像社会学家卢刚说的那样:“父母营造的童话越美好,孩子成长的代价就越大。”

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吧,中国父母最喜欢美化一些职业,比如当我们跟孩子说到老师的时候,总喜欢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老师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

而没有告诉孩子:“教师也是一个普通职业,他们里面有好人也有坏人……”

当我们总是美化老师,而没有强调老师里也有坏人的时候,就会让很多孩子失去防范意识。

中国儿童性侵犯案件,80%发生在孩子认识的熟人之间,而熟人性侵,老师所占比例最大。

所以,我总是跟我孩子说:“千万不要因为某些职业就轻信从业者,一个人之所以会从事某项职业,只是一种选择而已,甚至可能是迫不得已。

所有那些看上去很高尚的职业,都不意味着从业人员就高尚。

老师、律师、警察、医生……全都如此。”

我不是教孩子不要信任,而是教他认清社会真相。

我不是教孩子不要热爱生活,而是教孩子认清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不喜欢把社会真实隐藏起来,去给孩子营造一个童话世界,因为我没有能力给他营造一辈子的童话,所以还不如一开始就告诉他现实的残酷,以避免他因懵懂无知而遭遇人世险恶。

当很多父母在为教材里的“阴茎”两字感到恶心时,我想起了《哈利波特》的一个情节,校长邓布利多说:“就叫他伏地魔,哈利。对事物永远使用正确的称呼。”

我喜欢邓布利多的主张:“不要告诉孩子世上没有恶魔,要告诉他们恶魔是可以打败的。”

这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性从来不可怕,只是我们害怕它,它才变得可怕。

8

最后,我讲两个故事吧。

第一个是关于林奕含的。年4月27日,26岁的青年作家林奕含,在自家卧室里自缢身亡。13岁那年,补习班老师对她说:“我爱你,我喜欢你……”他将XX强行塞进林奕含嘴里:“这是老师爱你的方式,你懂吗?”

那一天,林奕含被强暴了。她神思恍惚,不知如何是好。吃饭时,林奕含试探着求助:“我们的家教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一句话就堵了林奕含的嘴:“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第二天,林奕含又试探着说:“有个老师喜欢上了我们班一个女生……”

妈妈很不屑地说:“女生不发骚,老师怎么会找她。”

两次求助,都“失败”而回。

痛哭两个晚上后,林奕含决定:“没办法,我只能强迫自己爱上老师。”

但是,强迫很快变成了绝望。

有一天,她发现——老师又在和另个一女生覆雨翻云。

从此,林奕含就得了抑郁症。

抑郁13年后,她决定离开这个世界。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乐嘉的。女儿满15岁的那一天,乐嘉给她写了一封信。在信里,乐嘉送上了四个锦囊。

第一个锦囊:关于恋爱。

“你喜欢这个男孩,男孩也喜欢你,你们交往无妨,但不要影响成绩。如果你成绩跌落,说明你不喜欢他,好的情感是滋生向上力量的。”

第二个锦囊:关于性爱。

“性爱要在18岁以上,过早对身体发育无好处。”

第三个锦囊:关于避孕。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你被男孩‘勾引’,一定要让他带上安全套,吃避孕药对你有伤害,切记。”

第四个锦囊:关于滥爱。

“如果很多男生喜欢你,你要洁身自好,别把男生为你争风吃醋当成荣耀。这种作法,不仅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上面这两种父母,你想做哪一种?

我会选择后者,你呢?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

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师,我女儿还小,你不要教她乱七八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