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性症”,其实描述的是“跨性别人群”对自我性别不认同的一种焦虑状态,并非是一种有医学客观病变证据的疾病。然而,“并非疾病,甚于疾病”,该人群由于无法接纳自身性别,而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婚姻家庭,同时由于社会对该“疾病”的了解甚微,甚至在医疗领域中其整体医疗照护体系也尚未普及完善,造成该人群目前仍面临“社会歧视、就医无门”的境遇。
“易性症”是一种特殊的身心疾病,它的治疗需要来自基础关怀、心理精神科、男科、妇科内分泌、整形外科、耳鼻喉科、以及相关行*部门共同参与,并制定具有先后顺序和时程的序列综合诊疗。该理念最早见于年,来自民间组织“世界跨性别人群专业协会”(WPATH)发布的《跨性别人群诊疗与护理指南》。后来该指南先后在、、、、、年6次修订,目前最新版本第7版,内容涵盖定义分类、应用范围、诊断标准、流行病学状况、基础关怀、精神心理支持、激素替代、手术治疗、声音与社交治疗、术后维护等各个方面,目前已作为美洲、北欧、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某些医疗机构对该疾患的序列诊疗流程参考。
国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易性症”就已经在心理精神科和整形外科等专业中开展诊疗活动。然而时至今日,对于该疾病的诊疗,国内基本上还是处于相关专业组各自独立的局面,而缺乏相互交融和合作。但实际上,“易性症”患者往往需要多方面的、有延续性的支持与干预。无论应用何种手段,治疗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患者能够“接纳自己”,摆脱心身矛盾的苦情,适应社会生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患者需要根据其病情阶段以及实际需要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运用包括基础关怀、心理疏导、激素替代、手术治疗、气质塑造等多个方面的手段来综合干预。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已经开展了变性手术,能够逐渐接受自己,重新步向正常人的生活。但是,由于该疾病的特殊性,仍存在很多手术也难以解决的,甚至是在手术前就显著出现的很多问题。包括心理状态的调整、激素的合理应用、术前术后的护理、术后的性征与气质塑造、以及相关的一些社会身份手续等等。显然,仅以手术作为唯一治疗手段的观念,不能完全满足该疾病患者顺利脱离困境的需要。然而,限于对与“易性症”的认识有限,目前国内对于该疾病的诊疗,仍未建立业内所广泛认知的标准流程,致使很多患者在自己有条件进行治疗的时候,仍然感到“就医无门”,处处受阻,甚至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医疗界以及全社会对包括“易性症”在内的跨性别人群作出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