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沙市历史地名41自然地理实体大 [复制链接]

1#
北京可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wzqsyl.com/m/

#长沙市历史地名#(41)自然地理实体|大王山

本文原载《长沙市历史地名故事》撰稿陈先枢

大王山

大王山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大王山的标准地名叫伏龙山。伏龙山因远望山体酷似一伏卧的巨龙,故名伏龙山。由于它王气十足,旧时村民又叫它大王山。四周有像动物形状的小山丘十余座,称为伏龙山、白虎山、狮子峰、凤形山、象王山等。旧有八景:盘龙松、集贤桥、象王岭、谈经石、狮子峰、桂花井、金盆岭、万寿亭。年,开辟大王山生态公园。

无独有偶,长沙河东芙蓉区张公岭之北有座大王岭,岭上有座大王庙。大王庙祭祀的是东晋大将军、长沙郡公陶侃。庙内所立庙碑,尊称陶侃为“陶太尉大王尊神”,足见旧时长沙民间对陶大将军的顶礼膜拜。

《晋书·陶侃传》记载,西晋永嘉五年(),陕西、四川十余万人流徙到荆、湘就食,湘州刺史荀眺扬言杀尽流民,激起众民愤怒。流民公推醴陵县令、四川人杜弢为首领,组成军队攻占长沙,活捉了荀眺,连下零陵、桂阳诸郡,队伍壮大到十万之众。琅邪王司马睿派王敦、陶侃讨伐杜弢。永嘉七年()陶侃率周访等部与义军激战于武昌,使荆州转危为安。陶侃因之升为荆州刺史。次年,陶侃统军入湘,直抵长沙,“屯兵于城西”,从坪塘伏龙山至溁湾镇一带驻扎,与义军隔江对峙,所设关卡谓之“陶关”。陶侃在岳麓山下住过的房屋,相传陶侃在其旁手植杉树,谓之“杉庵”。

大王山乔育平摄

经前后数十战,西晋建兴二年(),杜弢大败,死于败退途中,暴乱告平,长沙恢复平静。长沙人民感谢陶将军,称他“大王”。陶军驻扎过的伏龙山也叫成大王山了。伏龙山旧以桐溪寺位于此而闻名于世。民国期间,桐溪寺属“长沙八大丛林”之一。桐溪寺古称兴国寺,位于伏龙山下,为唐代振朗禅师创建。门联云:“兴国家风古,伏龙祖道长。”其法系是:慧能传青原行思,思传石头希迁,迁传兴国振朗。《五灯会元》有传,慧能属禅宗南宗青原系下二世,与乐山严惟、丹霞天然等人为同门。振朗死后建塔于寺左。该寺掩映于绿树丛中,建筑宏伟,楼阁玲珑,三道大门,宽敞明亮,为唐代名刹。不久,寺毁,至宋复建,名曰伏龙庵。至明末,寺又毁。清代,经天岩应适禅师募缘重建,改名桐溪寺,因山后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清水秀,环境幽雅而得名。清末著名诗僧释敬安(八指头陀)曾作《二月朔日舟次桐溪精舍,夹岸桃花,迥非人境》一诗。诗曰:

达人贵悬解,

胡为自羁束。

辰兴梵课余,

理棹湘江澳。

日华酿朝温,

春波生绿微。

南陂烟忽开,

西麓翠可掬。

晴鸟喧芳洲,

夭桃媚幽谷。

灵境绝攀缘,

妄迹竞驰逐。

息心此戾止,

何用升乔岳。

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年3月)一代名臣曾国藩在南京病逝。曾国藩逝世后,其生前好友郭嵩焘曾多次来伏龙山为曾国藩相墓地。郭嵩焘非常看中伏龙山这块风水宝地,他在日记中写道:“就宿曾氏墓庐,在兴国寺左侧山下,其前即御碑亭也。兴国寺以桐溪为名,入皆谓之桐溪寺。榜曰伏龙山,盖又以山为名也。往为文正公相地,疑左侧山过一田峡,非砂体。汤萼楼谓桐溪港水口紧密,其结作实由此山穿田,至塅中回身逆结。以天晚,未及往视,惟视其过峡处,见山势横开一嶂,益信其非砂体也。”

清同治十三年(),曾国藩墓自河东金盆岭迁葬于此,占地面积平方米。墓冢为三合土拌碎石加糯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米,高2米。茔地砌花岗石罗围,并立碑三通,汉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东西各立石阙一个,高约4米,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与墓庐相连,通道边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原墓庐内立石龟青石碑一通,距墓庐米处有御碑亭。今墓庐及御碑亭不存。涂均《过曾国藩墓有题》联云:

桐溪埋璧有砒瑕,荡虏勤王,朝野难同一哭;

枢府沉星留典则,齐家治国,文章独著千秋。

年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左一)等在曾国藩墓庐前合影[美]安东尼摄

年,曾国藩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