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5岁学龄前儿童的性教育及游戏 [复制链接]

1#

孩子之间的性游戏,学龄前儿童的性教育

01

大家好,我是时代心理,今天我们来看看,针对3-5岁学龄前儿童的性教育,有哪些要点。我打算分成六个部分来讲。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幼儿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体的。

我们心理学的鼻祖,弗洛伊德老先生把这一阶段称为性器期。

他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是会对生殖器十分感兴趣的。

他对于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进行了很多很有趣的描述。

比如他认为这个阶段中,孩子们会开始认识到,不同性别的人在生殖器官上是有差异的,他们会开始喜欢触摸甚至是显露自己的生殖器,并且会通过这些行为来获得快乐的感觉。

另外,在这一阶段,儿童由于对性的好奇,会展开很多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活动,比如男孩会因为自己拥有和女孩不一样,并且看似是比女孩多出来的生殖器官而感到焦虑,担心自己的生殖器会因为这个差异而被割掉,而女孩也会因为自己缺少男孩那样的器官而产生羡慕嫉妒的心理。

这些描述虽然至今为止都没办法进行科学的实证,但是我们的确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一些应证的。

例如你或许某天会发现,女儿从幼儿园回来会自己试着站在那里小便,而你的男孩也可能总会在睡醒时检查下自己的生殖器是不是还在。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性教育就不再和婴儿期那样简单了,但是这个阶段,也是我们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的好时机。

当然,前提是父母自己必须先了解所有这些器官的学名是什么。

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掌握的男性性器官相关的名称有阴茎、睾丸,包皮和龟头;女性的有阴蒂、阴道、子宫、尿道,还有乳房。

因为这些都是和学龄前儿童的谈话中随时会用到的,上次文章分享婴儿和学步儿阶段的性教育中我们也讲过,掌握并能够坦然说出这些器官的正确名称有多重要。

在中国大陆,我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款适合幼儿性教育使用的人体娃娃,我们可以在给孩子洗澡和换衣服时告诉孩子这些器官的名称,也可以借助一些绘本或者是适合学龄前儿童的科普,翻翻书,让他们可以熟悉这些名称,毕竟对于孩子来说,千万别指望只说一次他就能够记住,重复是很重要的。

02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了解下生活中常见的敏感时间。

学龄前的孩子对性别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作为父母,也要把握跟他们做性教育的一些特别的时间。

第一种情况是洗澡的时间。

在中国我们常常会在女浴室里,见到妈妈带着年幼的男宝宝洗澡的情景,在西方也有很多家庭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全家一起洗澡,还有些关系比较好的家庭,也会让不同性别的小孩子在一起泡澡。

那么,究竟这样的情况持续到几岁结束才比较合适呢?

在生活中,也经常有家长特别是妈妈问到我这个问题。

给出的答案依旧是“没有一定之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就像我们为什么要主动和孩子谈性?什么时间谈?谈什么?怎么谈?所说的,这首先取决于你们家庭的性价值观。

当你在做一些违背自己观念的事情时,你的价值观会让你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如果你觉得裸露身体是羞耻的,你怎么可能做到非常轻松地在孩子面前换衣服洗澡呢?

孩子更容易接收的是非语言信息,你拘谨的肢体和僵硬的笑容,一定让孩子觉得你们在做一件非常令人难堪的事情。

相反,如果你觉得和低龄的孩子一起洗澡,刚好是个很好的机会和他们介绍人体的器官,男女的区别,那么这就单纯是个学习的过程。

另外,什么时候该结束共浴,还取决于孩子的反应。

这也需要我们家长敏锐地去观察孩子的非语言信息。

例如他们是否会开始扭捏、不自在,或是露出羞涩的笑容,这可能也是我们需要停止共浴的信号。

第二种情况我称它为探索时间。

很多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都会发现,3-5岁的孩子会在午睡时间去触摸自己的生殖器,也有的女孩会夹着枕头摩擦生殖器。

有经验的老师会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可是很多家长就会为此十分恐慌,因为他们联想到的是手淫,从而引发了极度的羞耻感。

可是事实上,学龄前儿童触摸生殖器和以性高潮为目的的手淫完全是两回事,而且如果没有成人的不当介入之前,他们是不会对触摸生殖器的行为有焦虑和窘迫感的。

家长们在这个阶段需要让孩子知道的有两点。

第一,隐私的概念。

顾名思义,隐私就是需要和遮蔽起来的私人的东西。

告诉孩子,所有性别器官的位置都属于隐私部位,只有你自己可以看和触摸,当然也需要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

第二,性器官的清洁很重要。

在教会他们自我护理之余,告诉他们在触摸生殖器的时候也要注意卫生。

除此之外,就是家长需要做的。

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探索自己的情感世界与身体的连接时,请给予他们单独待着的时间,如果是在公共场合,我们只要温和地提醒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单独的私人空间就可以了。

最后一种特别的情况是父母最尴尬的时刻。

那就是父母在进行亲密行为或是性行为的时候被孩子撞见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尽管那很难,但是我们要努力保持冷静。

其次,我们需要向孩子了解,他们看到了什么,并且问问他们是如何理解自己看到的事情的。

很多孩子会把父母的性活动理解为一种伤害。

我们需要和孩子去区分,虽然你可能会觉得尴尬,但是我想,你一定不希望你的孩子将性伤害理解为爱,区分爱人之间的性和性侵害是尤为重要的。

比如近几年我们常在新闻中见到的,一些年长者对儿童的性侵害,甚至是性虐待事件,可能正是这些认知上的混淆,导致孩子认为这些侵害行为是源于长者的爱而造成的。

另外,在之前的文章分享里我们也讲到,提前准备好每一个“可教时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父母们曾经考虑过这种场景下的应对方式,那么真的遇上了可能就不会那么手足无措了。

这些敏感时间在生活中都是最常见的,所以也是需要父母提前做好功课的。

03

除了常见的敏感时间以外,还有一些不常出现,但也极其重要的时刻,就是孩子的性游戏时间。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模仿,会自己学习,会自己找答案。

所以在孩子的游戏中,可能也会出现一些关于性的内容。

我们可以接受两个孩子在一起玩你烧饭我买菜的过家家游戏,可是我们或许接受不了两个孩子在一起玩医生检查生殖器的角色扮演游戏。

在这里我也想补充两点: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有责任为孩子筛选和自己家庭的价值观大体一致的玩伴,这样可以确保如果发现他们在玩性游戏时,可以和对方家长有一个良好的沟通。

其次,尽量不要让年幼的孩子们待在没有成人照看的环境中游戏,毕竟,即使是在游戏,也必须确保孩子的生殖器不会因为游戏而受到伤害。

04

我们接着是要分享的就是最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幼儿的情感部分。性游戏其实只是学龄前儿童发展友谊的一种方式。

我们知道,交友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与人建立关系,有关系,就会有情绪,这其中包括正性的,也包括负性的。

如同婴儿期我们和孩子命名性器官一样,父母也需要帮助孩子辨识并且为这些情绪命名。

相对来说,我们为一个外部世界的实体命名还是十分简单的,因为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东西,比如说去买一个苹果告诉孩子这叫“苹果”,我们可以指着自己的鼻子告诉孩子这叫鼻子。

而为情绪命名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它不是说来就来的,我们能拿着一张图片告诉孩子这个表情叫生气,但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就体验到生气。

所以父母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抓住每一个情绪来的“可教时刻”,先辨识出孩子当下的情绪是什么,然后给予一个准确的命名,让孩子找到体验和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孩子下一次再体验到同样感受的时候,Ta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而不是付诸行动,直接动手了。

对情绪的命名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倾听并且理解Ta的伙伴,成为一个更受欢迎的人。

虽然看起来这和性教育无关,但是传递性教育价值观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向孩子传递爱的价值观,一个善于表达情感的孩子也能更与别人谈论爱。

这些都是在为他们将来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两性关系奠定基础。

05

第五个部分是关于幼儿的自我意识。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开始增强。

很多孩子在4、5岁开始害怕死亡,那也就意味着他们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开始有了清楚的意识,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

所以随之而来的也就是他们对于自己性别的认同。

除了有极少部分孩子由于染色体异常或是胎儿期母体荷尔蒙分泌的原因,会导致一些性别认同障碍之外,在3-5岁的阶段,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更大程度上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孩子的性别认同,如果孩子感受到父母更希望他们是哪一种性别,他们就会更倾向于表现出哪种性别的特质。

比如一个妈妈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独立能干,那么这个女孩就更可能表现出“女汉子”的那一面。

父亲如山,母亲似水,这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给予男性和女性的形象特征,但我们也不必就此作出绝对的限制,父亲也可以有温情的一面,母亲也可以有坚定的一面。

重点是,无论你的孩子如何表现,Ta得到的都是接纳和允许。

此外,家长们还有很多和性取向有关的担心。

常有家长会因为自己年幼的儿子喜欢洋娃娃而担心他长大后可能会变成同性恋。

在这一点上,女孩往往比男孩拥有更大包容度,比如我们通常不会那么担心一个喜欢奥特曼的女孩会成为同性恋。

因为事实也的确证明,童年的玩具和行为与成年后的性取向并无直接联系,所以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带着偏见来看待一个幼儿的喜好,可能是家长需要反思的。

一个人的性取向取决于很多因素,判定一个人的性取向也有很多组成部分,这在书里都有介绍大家如果有疑惑可以进一步求助心理咨询(线上心理咨询预约的流程)。

当孩子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后,他们就会开始好奇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去向哪里,是个伴随人一生的哲学问题。

可是同样的问题,在人生不同阶段,我们想要知道的点是不同的。

比如在3-5岁阶段,孩子更多是好奇自己是如何从妈妈的肚子里产生的,并且怎么从肚子里来到肚子外的。

孩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