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47166.html2.1杜仲药理作用的最早文字记载
据古代医药典籍记载,杜仲的认识和利用至少已有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和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和系统化。
我国最早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记载:“杜仲,味辛平,…一名思仙,一名思仲”;我国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巨著《本草纲目》记载:“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杜仲,能入肝而补肾,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治肾虚腰痛。久服,轻身耐老。....”
2.2杜仲药理作用的历史发展
自从杜仲发现了这种“强健筋骨”的植物后,历代医药学家对其药性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东汉以后,历代本草著作层出不穷,均对杜仲有所记载,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对杜仲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年),名医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各种药物补充了大量新内容,增加了杜仲药性的新认识、新的功能和异名、具体产地和采收时间等,第一次明确记载杜仲以皮入药。记载杜仲药性“甘、温、无*”,使用方法“用之,薄削去上皮,横理,切令丝断也”;指出了杜仲的特征,确立了“折之多白丝为佳”的鉴别标准(冯风等,)。
宋金元时期(公元~年),我国药物学经隋唐以来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调查研究,对药物的记载更重实际,重视药性理论的研究,对杜仲的认识也到达新的水平。公元年,在全国性药物大普查基础上编成的《本草图经》一书,汇总调查结果,广征前代文献,对药物的记载更加全面深刻。书中对杜仲增补了大量新的内容,特别是对杜仲叶、花、果实、木材的药用功能作了首次重要的记载:“初生嫩叶可食,主风*,脚气,及久积,风冷,肠痔下血。亦宜干末作汤,谓之檰芽。花,实苦涩,亦堪入药。木作屐,亦主益脚。”这一时期对杜仲的认识已相当全面,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其中有关杜仲叶、花、果实、木材的利用和独特的功效是重要的新发现。与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杜仲叶、花、果实的药用有效成分与杜仲皮相似的结论已近乎一致。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张元素、李昊、王好古等人,对杜仲的药性、药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王好古认为杜仲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经,风虚。”这一看法极受明朝著名医药家李时珍赞崇。
明朝,中医药发展达到空前高峰,我国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巨著《本草纲目》(年)集16世纪前药物学之大成,被誉为医学史上的里程碑。有关杜仲千余年来的知识和经验,也就在这部巨著中得到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李时珍以它精深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杜仲的药性理论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它认为:“杜仲古方只知滋肾,唯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发昔人所未发也。”还进一步阐述其药理“盖肝主筋,肾生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至此,我国传统医药学对杜仲的认识,经李时珍总结阐述,更加系统完备化,达到了经验科学的最高峰(冯风等,)。
2.3杜仲药理作用的近代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我国历代杜仲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医药学家、植物化学专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杜仲研究,使杜仲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美、俄、日医学界和我国科研人员,用高新科技手段对杜仲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使杜仲风靡全球。现简述如下:
2.3.1杜仲近代认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杜仲调节血压功能的发现
翻阅历代医药典籍,未见杜仲有关调节血压功能的先例和记载。然而,~年,俄罗斯学者用杜仲提取液作药理实验,证明其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功能,对高血压患者降血压作用显著,且具有持久性,而对低血压患者具有升高血压的功能,这种奇妙的血压调节方式,是世界上任何化学药品都不可替代的。俄罗斯学者对多位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年,在列宁格勒召开了首次国际杜仲药理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这是杜仲研究史上最早的国际性杜仲学术研讨会,影响很大。在这次学术大会上,正式公布了杜仲降血压的研究成果。这对于高血压病成为当今人类第一大杀手的世界来说,无疑是一声让人欣喜若狂的惊雷。从而引起世界科学家的极大重视[3]。
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在俄罗斯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再次试验证实杜仲确有调节血压作用。研究认为,杜仲降低血压的有效成分是松脂醇二葡萄糖甙。药理学研究表明,杜仲的降压机理是由于杜仲药剂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外周扩张。美国哈佛大学胡秀英教授研究认为“杜仲是目前世界上最高质量的无*副作用的天然降压药物”。美国夏威夷大学姚香雄教授认为“杜仲是最温和而安全的降血压药物”。
杜仲治疗高血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降压,另一重要特点是降压的同时,有明显的症状疗效。杜仲改善症状的作用机制,从祖国医学角度分析,杜仲属补阳药,入肝肾药,既有补阳作用,又兼有滋阴作用,对阴阳两虚及阳虚阳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腿疼软、夜尿多、失眠多梦有治疗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所产生的一些主要症状,不外属心血管系统或神经系统的疾患,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杜仲有扩张血管、镇静和利尿等作用,所以可以认为杜仲主要是通过减少或改善血管损伤、改善脑、肾等脏器的循环而起作用的。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多数患者在降压效果出现之前,首先表现为头晕减轻,精神振作,身轻体健,特别是老年妇女,更为明显。因此,推测杜仲尚有调节内分泌的功能。
有关专家对杜仲皮和叶分别作了降压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碱、桃叶珊瑚甙、绿原酸、糖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并认为杜仲皮和叶的药用成分基本相似。常压耐缺氧、镇痛、冠脉流量、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方面,杜仲叶、皮大致相同。
日本学者对杜仲的研究成绩也较为突出。他们利用先进的测试仪器和技术,对杜仲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与美国航天局合作,对杜仲减缓动物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加速肌体衰老的作用进行了实验,证实了杜仲能显著增强人体胶原蛋白质,具有抗衰老及减肥、美容等作用。于是,日本的杜仲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年的销售额达到~亿日元,成为日本的一个重要产业[3]。
由于美、俄、日热衷于研究中国杜仲,赋予了杜仲天然活性物质对人类健康的新概念,使杜仲名扬四海、风靡全球。
2.3.2杜仲近代认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杜仲叶药用功效的发现
从杜仲药用功效的发现至20世纪初,杜仲应用历史长达多年,其传统入药为杜仲皮(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