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机构设施,是从唐朝开始出现的,最初是国家用来藏书和校典的地方,到宋朝时演变为讲学和藏书之处,再后来则具备了讲学、藏书和祭祀三大功能,后者便是独立或与书院相辅相成的教育祭祀场所——文庙。
湖南素重文教,自唐代起,各州县就陆续修建了许多著名的书院及文庙。一时间,名师会讲、学子解惑于其中,文脉传承,千年不息。至今,各地还保留了不少古书院、古文庙。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古书院是被称为“潇湘洙泗”的岳麓书院,兴旺时,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盛况。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东麓清风峡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庭院式古建筑群,按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布局。四进,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大门前部有赫曦台、头门,南北筑风雩亭(饮马池)、吹香亭(黉门池),构成“桃坞烘霞”、“柳塘烟晓”、“风荷晚香”、“桐荫别径”四景。中部半学斋、教学斋分列左右,各成廊院。后部北厢为清代所建的湘水校经堂及船山祠(祀王夫之)、慎斋祠(祀罗典)、六君子堂(祀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崇道祠(祀朱熹、张栻)、四箴亭(祀程颢、程颐)、濂溪祠(祀周敦颐)、陶侃杉庵旧址;南侧及后院劈池引泉,筑桥、亭、阁、轩、假山,三面走廊萦绕,构成幽雅的园林,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曲涧鸣泉”、“竹林冬翠”四景。
文庙居北,与书院平行,自成院落。附近存自卑亭、爱晚亭等古园林遗迹。院前天马、凤凰二山分峙。临湘江古渡处牌楼口立四柱三门三楼石牌坊。横额西面刻“书院”,东面镌“道岸”。附近立表现林则徐与左宗棠见面情景的铜雕“湘江夜话”。书院主体殿堂采用歇山顶,其他皆硬山屏墙,结构以穿斗为主,不施斗拱,灰墙青瓦,琉璃脊饰,墨柱朱枋,栗色门窗装修,略施彩绘雕刻,简洁朴实,淡雅清新。
岳麓书院文庙位于岳麓书院北侧,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书院文庙建筑之一。岳麓书院祀孔子始于初创时期,北宋时曾于讲堂前筑有礼殿。明正德二年()书院扩建,迁于现址。天启四年()重修,称文庙,规制与各州县文庙相当。后屡毁屡兴,建筑格局末变。年遭侵华日军飞机轰炸,部分被毁。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维修、重建。年按古代礼制陈设主殿,基本恢复原貌。院坪置明代石狮一对,南北坊门为四柱三门三楼式,青石结构,系明代建筑。大成门建于清同治七年()。门联镌“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两庑祀唐开元至明嘉靖年间祀典所定先儒,有供柱36块。左右廊柱悬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传为清代湖南名儒王闿运撰。
庭院天井按传统组合,青砖地面,楼阁相依,亭台相望,隔连巧妙,独具匠心。院墙起伏连续,突出封火山墙,形成具有动感节奏的轮廓线,使书院建筑整体紧凑规整而又极富变化。头门悬集唐欧阳询手迹“千年学府”匾。门联刻虞愚撰“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大门门额悬宋真宗赵恒书“岳麓书院”四字御匾。门联镌清袁名曜、张中阶集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二门门联为清程颂万集句“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讲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设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坛。坛后木质屏风刊宋张栻撰《岳麓书院记》。堂前悬“实事求是”额,宾步程书。堂内悬清康熙御赐“学达性天〞和乾隆亲笔“道南正脉”匾。左右两壁嵌立宋朱烹手书“忠、孝、廉、节”和清欧阳正焕手书“整、齐、严、肃〞大字石碑。
御书楼为三层楼阁建筑,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两侧复廊分立拟兰亭、汲泉亭。园林内有百泉轩、麓山寺碑享、时务轩、屈子祠、道中庸亭、极高明亭、延宾馆等,碑廊壁上嵌宋、元、明、清各代残碑及新碑40余方,再现书院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渊源。
赫曦台是岳麓书院建筑群中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之一,位于岳麓书院大门前古桃李坪。原址在麓山禹碑下。南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张栻,讲学岳麓、城南书院,两人常晨起结伴登麓山观日出,名山巅为“赫曦”,取日出光明炎盛之意。张遂于山顶筑台,朱熹题额,作跋以碑记之。台后废。明嘉靖七年()建亭。又废。清乾隆五十五年(),罗典建前亭于现址,又名前台,并在周围植桃树数百,成为书院八景之“桃坞烘霞”。道光元年(),欧阳厚均觅得赫曦台原碑,改前亭为赫曦台,存故迹以示纪念之意。同治七年()重修,台前更置石柱一对,坪铺麻石,增建围墙,又作书院师生游息、观戏或为山长祝寿之用。台内壁左右分别草书“寿”、“福”二字,高丈余。其中“寿”字传为一道人用竹帚蘸黄泥水写成。“福”字为罗典补书。台中央立屏风,上恭录朱熹、张栻联句和明王守仁等人诗词。
麓山寺碑是岳麓书院著名的碑刻,立于教学斋后麓山寺碑亭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开元十八年()九月,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丹,江夏黄仙鹤刻立于麓山寺后。明成化五年()砌亭保护。清咸丰年间(—)移至岳麓书院。碑螭首蚨座,通高4米,宽1.35米,青石质。碑额“麓山寺碑”四字为篆书,碑文为行楷书。全文共字,叙述自晋至唐麓山寺的兴废、历届禅师说法传经的经过,并描写了岳麓风光。以词章华丽、书法沉雄、刻艺精湛素为艺林所推崇,又因李邕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故习称“北海三绝碑”。碑阴和碑侧有宋、元题记多处,其中以北宋元丰三年()米芾所题最著。
《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之湖南,谨作学习摘记,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