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宝宝刚生出来时候是不是都希望是“胖嘟嘟”的,尤其是农村地区,有的宝妈非常希望自己能生一个大胖小子。现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父母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吃一点,生怕孩子饿着,在吃饭之余还会给孩子吃一些其他的零食,导致孩子越来越胖,这样真的好吗?
宝贝“胖嘟嘟”,千万别忽视,有可能是儿童单纯性肥胖。
儿童单纯性肥胖是指由于长期能量摄人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肥胖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儿童期肥胖还可延续至成年,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胆石症、痛风等疾病的风险,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
95%~97%肥胖患儿为单纯性肥胖,不伴有明显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能量摄人过多长期摄人的营养超过机体代谢需要,剩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贮积于体内。
2.活动量过少活动过少和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发生肥胖的重要因素,即使摄食不多,也可引起肥胖。
3.遗传因素肥胖有高度遗传性,目前认为肥胖的家族性与多基因遗传有关。肥胖双亲的后代发生肥胖者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者,后代肥胖发生率40%~50%;双亲正常的后代发生肥胖者仅10%~14%。
4.其他如进食过快,或饱食中枢和饥饿中枢调节失衡以致多食;精神创伤以及心理异常等因素亦可致儿童过量进食。
引起肥胖的原因为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人体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主要在生后3个月内、生后第1年和青春期三个阶段,若肥胖发生在这三个时期,即可引起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性肥胖,治疗较困难易复发。
肥胖患儿可有下列代谢及内分泌改变:①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反应不敏感,用于产热的能量消耗少,有低体温倾向。②常有血浆胆固醇、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及游离脂肪酸增加,但高密度脂蛋白减少。故以后易并发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胆石症等疾病。③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增高,易发生痛风。④内分泌异常亦常见,睡眠时生长激素高峰消失,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CF-1)分泌正常,胰岛素分泌增加,故肥胖儿童无明显生长发育障碍。男性雌激素增高,可有轻度性功能低下;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可有月经不调和不孕。肥胖者有高胰岛素血症的同时又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糖代谢异常,可出现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
肥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婴儿期、5~6岁和青春期。患儿食欲旺盛且喜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
明显肥胖的患儿常有疲劳感,用力时出现气短或腿痛。严重肥胖者可因脂肪过度堆积而限制胸廓扩展及膈肌运动,导致肺通气不良,引起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发绀,严重时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称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
严重肥胖者胸腹、臀部及大腿皮肤出现皮纹,两下肢负荷过重可致膝外翻和扁平足。女孩胸部脂肪堆积应与乳房发育鉴别。男性肥胖儿阴茎可隐匿在阴阜脂肪垫中而被误诊为阴茎发育不良。肥胖儿童性发育较早,故最终身高略低于正常儿童。孩子还可因怕人讥笑常有自卑、胆怯、孤独等心理障碍。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1.饮食管理:在满足儿童基本营养及生长发有需要,避免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前提下,为了达到减肥的目的,每日摄人的能量必须低于机体消耗的总能量。
(1)推荐低脂肪、低糖类和高蛋白质食品,应保证膳食中微量营养素的供合,必要时可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剂。
(2)鼓励患儿进食体积大、饱腹感强而能量低的蔬菜类食品,其纤维可减少糖类的吸收利胰岛素的分泌,并能阳止胆盐的肝肠循环,促进胆固醇排泄,且有一定的通便作用。如萝卜、胡萝卜、青菜、黄瓜、番茄、莴苣、苹果、柑橘、竹笋等。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不吃夜宵和零食,细嚼慢咽等。
2.运动疗法:适量运动能促进脂肪分解,减少胰岛素分泌,使脂肪合成减少,蛋白质合成增加,促进肌肉发育。可选择既有效又易于坚持的运动如晨间跑步、爬楼梯、跳绳、游泳等,活动量以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疲劳为适度。
3.经常鼓励孩子坚持控制饮食及加强锻炼,增强减肥信心。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改变其孤僻、自卑的心理,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
4.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家人“越胖越健康”的陈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