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视伤血--闭目能养血
目者,为五脏六腑之精,肝开窍于目。目者,心之使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与肝。”眼睛的视觉功能赖血的濡养,心主血,肝藏血,若长时间用眼疲劳,则会使肝血、心血暗耗。
所谓目受血则能视,长时间地使用眼睛,看书、写字、看屏幕等,不仅会使双眼感到疲劳、视力下降,还常常导致人体内血的损耗,以至出现头晕、眼花、心慌心悸等症状。
闭目能养血。一旦用眼伤到了心血,出现了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等情况,此时宜稍稍闭上眼睛大约5分钟的时间,给身体里气血的重新化生一点时间,以重新灌溉疲劳的眼睛。平时宜吃一些调养心血的食物,如大枣、桂圆、莲子、枸杞、桑椹、黑木耳等。
久卧伤气--稍卧能养气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机的调畅,久卧不动,会导致气机不畅,肺主一身之气,久卧日久会伤及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气机阻滞,升降出入失司,日久导致气不足。老是躺着不运动,气脉容易运行不畅,肺气受伤,易出现精神不振、身倦无力等症状,还容易感冒,或染上其他疾病。
正确的睡眠时间顺应四时:春夏宜晚卧早起,秋季要早睡早起,冬天则早卧晚起。即子午觉:子时,即晚上23:00~凌晨1:00,是一天当中自然界阴气最盛的时候,如果此时顺应天时好好睡觉,则可以补养体内阴气。建议晚上23点之前睡觉休息。午时,即上午11:00~下午13:00,是一天当中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如果此时顺应天时午休大约20分钟,则可以补养体内阳气。
久坐伤肉--散步活血通络
脾主司肌肉,久坐导致脾的运化失常,气血生化减少,则肌肉失养。《景岳全书》指出:“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所谓脾主肌肉,伤肉即是伤脾。久坐,则脾胃的消化、运转气血的能力下降,这样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懒得说话!他们总是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总觉得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他们还常常吃饭没胃口,容易拉肚子。长期这样下去,则易出现“脾劳”的症状,手脚发凉,骨节酸痛,呕吐腹泻等。
通过散步,以疏散气血:坐着工作的时候,或者坐得久了,需每隔50分钟,于室内或走廊缓步走5~10分钟,使筋骨活动,络脉通畅。饭后同样宜行走15~30分钟,走时宜闲散而缓慢,这样气血易输送到脾,且可帮助肠胃缓慢蠕动与散热,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每天行走一万步,可以达到每天所需的运动量,有利于气血的通畅。需要注意的是,凡行走的时候,最好少与人说话,一旦说话,一定要停下脚步,否则易让人气散于外。
久立伤骨--注意站立姿势
骨作为支撑人体的支架,长时间的站立则会伤骨,而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中藏经》说:“阴邪入肾,则骨痛,腰上引项脊背疼,此皆举重用力及遇房汗出,当风浴水,或久立则伤肾也。”
如果长时间的站立不活动,容易伤到腰、腿、胫这些人体承重部位的骨头,从而耗散人体的肾精,甚至出现肾劳的症状,会引起颈项背腰疼痛、脚肿等症状。
站立时宜注意站姿:使头、背、臀部和脚跟在一条直线上,含胸、拔背,两肩自然下垂,腹部微微内收,两腿微微分开,把重心放在两脚的脚跟和外缘上。站立要与坐、走等轮流交替进行,并锻炼筋骨肌肉,以强健身体。
久行伤筋--走走宜停停
人在行走的时候,筋是发力、伸缩的关键点,而在五脏之中,肝主筋,筋的运动消耗的是肝的精气,所以一旦行走太过,则不仅伤筋、还易伤肝气。现代医学认为长时间的行走,容易使关节周围的韧带筋腱组织受到扭伤或劳损,也就是容易拉伤,脚扭伤、膝关节损伤等。
行走时,筋是运动发力伸缩的关键点,肝主筋,《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如果肝的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当人在适当行走或散步的时候,可以使全身肌肉关节放松,有利于人体的气血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走时一旦有筋酸的感觉,则说明肝的精气已经供不应求了,此时宜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或从上到下,拍打放松大腿和小腿的肌肉,促进局部的气血循环。
视、卧、坐、立、行为人活动的五种基本行为方式,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皆会损害人体健康,“生病起于过用”,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遵循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从安来的养生原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